在合肥市中心圖書館,閱讀可以是另一種模樣。書架不再是冰冷的隔斷,而是被改造成可移動的“舞臺背景”。這里號稱城市的“知識心臟”,接待讀者超50萬人次,悄然“長出”一座舞臺。
2月中旬,合肥市中心圖書館發(fā)起“鵝團”招募,上百位讀者報名,最終28人脫穎而出。
“圖書館不只是借書的地方?!敝骼砣它S浪介紹,這支從“60后”到“05后”,涵蓋程序員、博士生、電臺主持人等職業(yè)的隊伍,大家因熱愛戲劇相聚。

1座圖書館+N種職業(yè)文化生活“新副本”推開合肥市中心圖書館的大門,葉子有了全新的“主線任務”。不同于讀者的身份,她要在這里找一群人。
3月中旬,一支由各行各業(yè)、不同年齡段的市民組成的“戲劇團”在這里悄然而生?!敖M成劇團的‘拼圖’是多樣的,但在熱愛這件事上,大家都是一樣的?!秉S浪說,所有成員用表演表達著對文化的癡迷。
在圖書館開“副業(yè)”,放在整個合肥來看,并不多見。當對外發(fā)布“招募令”后,合肥市中心圖書館的舉動立刻吸引足夠多的眼球。
黃浪介紹,這并非是館方的一時興起,而是立足圖書館的服務定位出發(fā)。

“如今的圖書館已經成為了大眾文化的棲息地,這也就代表著無論什么表達形式,都理應可以在這里容身?!秉S浪說,合肥市中心圖書館致力于成為一個全民參與、全民共創(chuàng)的平臺,“這是我們的核心理念,故而只要一切有利于藝術生發(fā)的形式,都可以接納?!?/span>
事實證明,這樣的理念得到了讀者的認可。
在正式開設劇團之前,黃浪和同事們就做過線下相關調研。以“主理人制度”為基礎,黃浪與眾多讀者坐在了議臺的兩端。
當“是否對表演感興趣”的問題拋出時,席卷的熱情很快就將黃浪心底的顧慮淹沒。從那一刻起,他便有了主意,“要辦一個讀者們自己的戲劇團?!?/span>
劇團在2月中旬開始招募,在一個月后進入尾聲,入選的上百位讀者,經過“雙重篩選”后,28位讀者成為了當今劇團的正式成員。劇團中年齡最小的21歲,最大的62歲,有來自電臺的主持人,也有扎根于學術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,身份各異。黃浪為這種“多彩”高興,“大家都是憑著對文化和藝術的熱愛聚在這里。”由于臨近天鵝湖,這支從合肥市中心圖書館走出的劇團,也很應景地定名為“鵝團”?!皶锲啡松傥?,劇中看悲歡離合?!背蓤F時,有讀者如此評論。故事“萬花筒”在書本外當斜杠“戲精”通過表演戲劇的方式把閱讀“顯化”,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在飾演的角色身上找到更深的體悟,是合肥市中心圖書館為了推廣閱讀文化的目標之一。
合肥市中心圖書館五樓的服務中心是“鵝團”成員排練交流的地方,表演似乎是話匣的開關。記者走近“鵝團”時,成員們恰好結束一場戲劇的排演。肢體律動,情感表達,一聲聲臺詞迸發(fā)的時刻,讓人有種夢回專業(yè)課堂的感覺。
大家圍坐成圈,討論的不是昨晚烹煮飯菜的味道,而是各自對書本有何不同的見解,還有如何把拿到的角色塑造好。人聲相連,現場瞬間被推向高潮。

非科班出身,鵝團“養(yǎng)成”真能成功嗎?“創(chuàng)作無門檻,藝術無界限,靠熱愛就行?!泵鎸@個問題,葉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她說,表演和寫作相似,無非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手段,如何把自己所思所想融入其中,就是最值得考慮的地方。
成員們自創(chuàng)“生活觀察法”,從事建設類工作的張女士表示,為了更好地讀懂角色,街頭閑逛之余,她常常會仔細觀察存于生活中的各種細節(jié)。
比如在菜市場中,商販是如何吆喝,店主與顧客如何壓價交流?!霸诳粗袑W,在學中看。”張女士說,演戲也像讀書,看到了什么,就去思考與重新表達。“這也是一次故事的重新書寫?!?/span>
科研壓力下,戲劇成為中國科大物理專業(yè)學生小余的“情緒出口”。在創(chuàng)作劇本過程中,她將科研倫理爭議搬上舞臺,引發(fā)觀眾對科技與人文的思考?!皩嶒炇依锏睦硇耘c舞臺上的感性,在我身上達成了奇妙的平衡?!?/span>
葉子說,她在招募時就隱約感受到,“我們不是專業(yè)演員,但每個人都有故事要講?!痹谶@里,建筑設計師想通過表演釋放工作壓力,高校學生渴望用戲劇激活課余時間,退休阿姨則希望在舞臺上找到“第二人生”。共建共享的“多功能”圖書館靠著這種“技巧”,“鵝團”成員們很快就排出了自己的戲。
2月22日,從《四世同堂》原著中脫胎而出的“四大名捕”,成為了觀眾口中那場充滿“魔幻現實主義”的大戲。
“鵝團”集體解鎖“洪荒戲魂”,程序員小哥摘下眼鏡秒變“冠曉荷”,寶媽萍萍反串“小順子”演出了“火云邪神”的氣場,角色的完全顛覆,原本停留在紙頁上的文字,有了更加生動的演繹。
“臺下,大家是各行各業(yè)的工作人員,臺上,大家變成了有血有肉的各式角色。”在場觀摩的黃浪為這種“身份轉變”感到開心,“讀者們真正融進了角色中,這就是戲劇的魅力?!?/span>
有人甚至會在演戲之外,主動承擔起一些公共事務,對外交流、媒體傳播、拍攝剪輯,沒有人會舍得讓自己閑下來。“組團組出了一個家?!边@是黃浪最大的感慨。
葉子對此深有感觸。她說自己在這里能讀到很多書本之外的世界,也能看見自己的另一面。
最令她觸動的還有這座“科里科氣”與人文魅力相輔相成的城市,以無數的光亮,散落到每個人身上。
“鵝團”成功打贏第一仗,給了黃浪莫大的信心。他說第二次成員招募將會在不久后開啟,未來,合肥市中心圖書館也會為更多“斜杠青年”打造空間,比如合唱團、樂隊、攝影團隊等諸多形式的團體。

同步啟幕的還有“鵝團”的下一場戲,初定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的朗誦節(jié)目。
這也讓人不由得期待,這場由讀者們主導的“大戲”,會散發(fā)出怎樣的光彩。而這也正應了黃浪的另一重“動機”,“要把圖書館共建共創(chuàng)共享的理念推廣出去,要讓大家看到,圖書館和讀者是‘光’的聚集地?!秉S浪說。
傍晚,“鵝團”成員常聚在圖書館頂層的觀景臺。腳下是車水馬龍的祁門路,遠處科創(chuàng)走廊的霓虹與近處天鵝湖的波光交相輝映。
戲劇在書頁間搭建起精神橋梁,為團員們點亮藝術之光。
也許這恰恰證明,公共空間不僅是文化的容器,更可以是文化的孵化器。當城市的角落生長出藝術的嫩芽,更多文化的種子在此深深扎根。